早上七點,車間主任老張蹲在倉庫門口。身后是堆積如山的原材料,眼前是叉車橫沖直撞的混亂場面。他的手機每隔五分鐘就震動一次——生產線上又因為缺料停機了。
這是永康五金廠(化名)取消獨立倉儲部的第三個月,當初"精簡架構"的決策,正在讓整個工廠付出慘痛代價。
一、當生產主管成為倉庫的"土皇帝"
去年年底,老板李總在管理會議上宣布:"以后倉庫劃歸生產部直管,省得兩個部門天天扯皮。"財務總監第一個拍手叫好,覺得能減少人員開支。但坐在角落的倉儲主管老王,默默摘下了胸牌。
新制度實施首周就出了亂子。生產主管為了趕外國訂單,直接帶人沖進倉庫搬走三噸鋅合金。三天后,當計劃部安排新訂單時,系統顯示庫存充足,實物倉庫卻已空空如也。
老張至今記得那天場景:五個車間主任在倉庫門口吵作一團,背后是二十多臺停擺的沖壓機。
"以前倉儲部就像個守門員,現在生產部既當裁判又當球員。"質檢部的小劉偷偷跟我吐槽。他見過生產班長在月底突擊"消耗"呆滯物料,把本應報廢的零件強行投入生產線,只為完成庫存周轉率指標。
二、專業壁壘背后的管理邏輯
在蘇州某德資企業干過十年倉儲的老王跟我說:"庫存管理是門精密科學。"他電腦里存著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:安全庫存要按淡旺季浮動20%,ABC分類法決定物料擺放位置,就連貨架傾斜角度都有ISO標準。
但在永康廠,現在負責倉庫的小趙是電工出身。有次我看到他蹲在貨架前,對照著手機計算器,艱難地換算著英制螺紋規格。"上周發錯了兩批絲桿,差點讓裝配線癱瘓。"他擦著汗說。
更嚴重的是數據失真。生產部為應付總部檢查,要求倉庫將未到貨的物料提前做入庫。結果上個月底,財務部發現賬面上200萬的銅材,實際盤點時連影子都沒見著。
三、失控的流水線與被綁架的產能
取消獨立倉儲部后,永康廠的產能反而下降了15%。注塑車間主任老陳給我算了筆賬:過去倉儲部會提前備好三天的生產物料,現在經常中午就斷料,工人不得不停工等貨。
更荒誕的事發生在三月。生產部為完成季度考核,把本該發給A客戶的貨挪用給B客戶。等真正的A客戶訂單到期時,倉庫里堆滿了B客戶并不急需的產品。銷售部經理氣得在辦公室摔杯子:"我們這是在給自己制造庫存!"
倉庫布局也變得匪夷所思。沖壓車間隔壁的通道上,堆滿了三個月用不完的包裝箱。而急需的彈簧鋼卻被塞在倉庫最深處,每次取料要穿過大半個廠區。
四、看不見的腐敗與漏洞
上個月保安老李攔住輛可疑的貨車。司機支支吾吾說要拉走"生產廢料",車廂里卻藏著整箱未拆封的軸承。調查發現,某些班組長和供應商里應外合,用"生產損耗"的名義倒賣庫存。
在獨立倉儲時代,這樣的漏洞很難出現。老王說他們以前實行"雙人雙鎖"制度,領料需要生產、倉儲、財務三方簽字。現在只要生產主管點頭,價值幾十萬的物料就能輕松流出廠區。
財務部最近發現個詭異現象:自從倉庫劃歸生產部,車間報上來的工具損耗率暴漲300%。那些消失的電動扳手和萬用表,恐怕早就出現在某個二手交易平臺。
?
五、破局之道: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
參觀寧波某上市企業時,我見識到了真正的智能倉儲。戴著AR眼鏡的揀貨員,沿著系統規劃的最優路徑行走;AGV小車自動避開障礙物;WMS系統每十分鐘更新一次庫存數據。但這些高科技的背后,是二十年沒換過的倉儲總監,和持續投入的數字化改造。
對于中小制造企業,其實有更務實的解決方案:
1. 建立獨立倉儲部,直屬總經理管轄
2. 實行"三權分立":使用權歸生產、保管權歸倉儲、監督權歸財務
3. 導入簡易版WMS系統,哪怕用Excel也要做好進出記錄
4. 每月強制交叉盤點,生產與倉儲互相監督
5. 關鍵崗位實施輪崗制,防止利益輸送
上周末路過永康廠,看到倉庫外墻新刷了八個大字:"安全生產,規范管理"。老張苦笑著告訴我,老板終于同意重新組建倉儲部,但合格的主管已經跳槽去了競爭對手那里。
制造企業的管理就像精密鐘表,每個齒輪都要各司其職。當我們讓生產部既踩油門又握方向盤,翻車就成了遲早的事。畢竟,能用管理制度解決的問題,就不要用慘痛教訓來交學費。
閱讀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BCWfeo7f-Vv2b16DbLELuQ
點晴模切ERP更多信息:http://moqie.clicksun.cn,聯系電話:4001861886
該文章在 2025/5/6 16:01:14 編輯過